過年貼春聯?原來以前不叫春聯?|shootingbuy

春聯在周代叫「桃符」,那桃符就是兩塊木板和今天貼春聯差不多一樣懸掛在們兩邊。後發展到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,「以其非工,自命筆題云:『新年納餘慶,嘉節號長春』」,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。直到宋代,春聯「桃符」逐漸興起。後來一步步演變成用紅紙貼在大門邊的春聯。

春聯在周代叫「桃符」,那桃符就是兩塊木板和今天貼春聯差不多一樣懸掛在們兩邊。後發展到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,「以其非工,自命筆題云:『新年納餘慶,嘉節號長春』」,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。直到宋代,春聯「桃符」逐漸興起。後來一步步演變成用紅紙貼在大門邊的春聯。

(圖/春聯在周代叫「桃符」,那桃符就是兩塊木板 來源/網路)

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,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。從五代十國時開始,明清兩代尤為興盛,發展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。相傳在上古時代有兩個英勇的兄弟,一個叫神荼,一個叫鬱壘,住在東海度朔山 ,兩人常站在大桃樹下,擊退許多恐怖野鬼。兩千多年前秦漢時期,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,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「神荼」「鬱壘」的名字,用以避邪驅鬼,這是春聯的前身,即是「桃符」由來。早在秦漢以前,中國民間每逢過年,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。

(圖/傳說的兩大門神「神荼」「鬱壘」 來源/網路)

另外的傳說是,相傳唐太宗睡覺時常被惡夢驚醒,於是命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將軍守在他的寢宮門外保護他,因此秦叔寶與尉遲恭也就成了門神。

大約在1100年前的五代的後蜀國君孟昶有一天突發奇想,認為桃符太單調,於是提寫兩行字貼在門前「新年納餘慶,佳節號長春 」,眾人叫好又叫座, 於是成為我國最早的春聯,對聯慢慢取代了桃符,成為現今沿用的「春聯」。

(圖/明朝時期,因中國人喜用紅色代表喜氣,所以用紅紙代替桃木板 來源/網路)

之後在650年前的明朝時期,因中國人喜用紅色代表喜氣,所以用紅紙代替桃木板。加上明太祖朱元璋大提倡寫春聯,命令大臣、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,此後中國新年期間貼春聯的風氣大興。此後漢人移民來台後,也將春聯之習俗帶到台灣來,成為過年的一種獨特文化。

發表迴響